感统失调可怕吗?

不可怕。只要找准问题根源,第一时间做感统训练,改善只是时间问题。

那什么才是可怕的?两种情况:


第一:你阻止了孩子自我弥补(最常见);

第二:发现感统失调却没有及时补救。



什么是“自我弥补”?

临床观察显示,感统失调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常呈现特征性行为谱系:其动作模式表现为无规律的大肌肉群亢奋运动(如疯跑、旋转),伴随高频触觉探索行为(反复触摸物体表面);感官偏好方面则出现视觉旋光性刺激寻求(凝视旋转光源)、听觉强度偏好(突发尖叫),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反应,实质是神经系统通过自我刺激补偿机制,试图突破感觉处理阈限的适应性表现——即"感觉寻求"现象。该行为模式反映了儿童在感觉统合障碍下,通过环境交互进行神经调节的本能尝试。
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稳态运作,有赖于持续接收适宜强度与频率的感官信号输入。这种经过调节的感觉刺激流,不仅是神经可塑性发育的物质基础,更是保障大脑认知功能正常实现的前提性条件。

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接收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前庭觉、本体觉以及内脏觉等多种感觉刺激,就如同滋养大脑的食物一般,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必要的养分,确保大脑能够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状态。

在神经发育敏感期,若感觉刺激输入出现剥夺性缺失、连续性中断或强度受限等异常波动(如养育者实施过度代劳型教养方式),将触发儿童感觉寻求机制的代偿性激活。具体表现为无目的跑动、过度运动寻求等适应性行为,本质上是神经系统为维持感觉-运动平衡而采取的非常规调节策略。


换句话说,倘若没有多样化感觉刺激的持续输入,大脑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性,可能会出现各种技能的紊乱。但是人类不会允许这种情况持续恶化下去,我们会主动出击,出去寻找各种感觉刺激,这是生命发展向前的内驱力使然。

由于感统失调儿童的感觉寻求行为存在显著效率缺陷——其神经反馈机制尚未成熟,导致自我刺激行为缺乏目标导向性和刺激量调控能力,极易陷入无效重复的补偿循环。因此,干预核心在于构建家长主导的感觉统合训练体系:通过环境结构化改造(如设立多感官互动区)、行为模式程序化引导(将无规律运动转化为平衡木训练等有序动作)、刺激强度分级调控(使用触觉刷具进行标准化触觉输入)等科学方法,将儿童弥散性的感觉需求转化为可量化、可调控的神经系统重塑过程,最终实现感觉处理效能的质的提升。

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这一深层原因,在看到这些表现后阻止孩子自我弥补,这样不仅不会让情况好转,反而还剥夺了孩子唯一获得刺激的机会,导致情况愈加严重。


此外,也有部分家长在发现儿童感统失调时,盲目抱有“感统失调不是病,没什么可担心的”“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了”等观念,放任不管。

在等待的过程中,往往也会得到两种结果,如果儿童本身感统失调较轻,加上父母有意识地陪伴和教育,那么孩子的能力可能会有所改善和提升。但假如儿童感统失调症状比较严重,父母又未能及时加以干预,那么这类孩子的情况不仅不会变好,长大后也会更加辛苦!

要知道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是呈现“盖大楼”的模式,并不会因某一层出现问题而停止,相反,它会带着问题继续向上发展。也就是说,下面的基础扎不稳,上层的楼就盖不好盖不高。


所以,无论哪种情况,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好的结果,并且都需要孩子来承担。

那么最好的预防和解决方法,就是为儿童做一次系统测评,及时发现问题,针对改善。因为现今城市化的发展、生活方式的变化,以及家庭带养方式的改变,导致儿童普遍存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不足。通过专业的感统测评,我们就可以快速了解现阶段儿童能力发展状态,最快时间做出应对,帮助孩子避免感统失调发生,改善感统失调问题!



以上内容来源网络,若有疑意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微特星晴儿童智能开发中心


微特星晴
做更有效的儿童能力训练!

南平专业的儿童能力培训机构

专注2-10岁儿童感统、注意力训练

语言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缓、自闭症、多动症康复干预

地址:南平市延平区胜利街198号胜利大厦A幢2层

电话:0599-8552186 叶老师

网址:http://www.witpdc.com

点赞(0)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